查看原文
其他

充电5分钟,能抵2小时?罗胖、马东们的付费知识音频可有真疗效 | 全媒观

2016-12-09 腾讯传媒 全媒派



你愿意花一顿吃自助的钱,去买一个年费199块的知识音频节目吗?




清晨,坐上通勤地铁,打开喜马拉雅App,和吴晓波来个5-7分钟的“约会”,跟李笑来学怎么“通往财富自由”,亦或者来一段袁腾飞的战争史提神醒脑......一线城市白领们“内心充盈、富足的一天”又开始了。理财秘笈、博学通识尽收囊中,中产梦想、财务自由指日可待。

 

没错,他们管这个叫知识付费,又或者是碎片化场景下的音频内容消费。

 

岁末回首,一帮“中产”最爱的“大叔”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杀入付费知识音频领域,拿下用户的碎片时间,试图再造一个知识王国。



他们的付费知识音频生意

 

去年11月,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推出主打知识服务的App——“得到”,要“通过订阅专栏、付费音频、电子书等方式为网友每天提供有价值感的知识内容”。在“得到”App上,主打知识音频专栏,目前已上架吴伯凡、万维钢、和菜头、李笑来、李翔等知识精英的专栏内容。




“得到”大抵遵循这样一个逻辑——信息爆炸的年代,内容不再稀缺,但用户的时间可贵,因此需要最专业的知识分享者,每天用最少的时间,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。除《罗辑思维》外,每个专栏的订阅年费基本在199元/年。

 

以《李翔商业内参》为例,在“得到”上写到,可以提供四种读者服务:

 

1)每天10个价值信息>>缓解信息焦虑

2)李翔个人解读点评>>李翔个人知识见解转化

3)金句/谈资/洞察>>解决应用场景痛点

4)极致内容生产>>无广告、无软文

 

11月罗胖与Papi酱“分手”之后,真格基金徐小平就在亲述幕后故事时就说:“‘得到’APP是罗辑思维作为‘知识运营商’的一个决定性产品,已经成为我获取各种物超所值知识产品的主要来源。”

 

《每天听见吴晓波》,同样定位为“一个偏知识型的音频产品”,“每天5-7分钟,听吴晓波提炼精髓信息、积累干货”,180元拥有一年260期财商早餐。内容包括:

 

1)实用干货总结

2)财经热点评论

3)吴晓波个人见闻分享

4)商业知识解读


据“吴晓波频道”12月初公布的数据,目前《每天听见吴晓波》订阅人数已达9万,保守估计,这一知识音频栏目已实现超过1600万的收入。而吴晓波将用接下来1年的时间,去为这9万用户“打工”。

 

还有一位——马东,今年6月带领米未传媒旗下的辩论咖们(黄执中、马薇薇、胡渐彪、邱晨等)推出付费音频节目《好好说话》,“针对一切患有不会说话症的人群”,主旨是每期教人用说话的技巧解决一个问题,如演讲、谈判、沟通、说服、辩论、提问等。




198元,260期,1年,每期8分钟左右...这些数字即可概括《好好说话》的产品形态。根据喜马拉雅FM提供的数据,上线10天后,《好好说话》的销售额超过了1000万元。在喜马拉雅“123知识狂欢节”上,《好好说话》以555万销售额成为销量冠军。

 

更多的入局者还在路上......内容付费不是新鲜事,音频节目也是“古董”级形态了。为何在2016年下半年这个时间,有如此之多的“知识精英”扎堆?

 


真蛋糕还是伪需求?

 

“大叔”们的知识付费音频生意,本质上是以付费形式为用户筛选内容,在碎片式场景下,用语音形式进行分享。

 

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曾说:人们对“好内容”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,核心是人格化、娱乐化、干货足,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深度的内容,而提供自己所在领域深度内容的“知识网红”将会大行其道。

 

而再进一步,付费知识音频其实是看到了如下痛点:


人们对于碎片化时间的迷思


对于一二线城市的上班族来说,时间被“碎片化”和“割裂”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。人们对自己的时间感到焦虑,对身份状态的不间歇切换感到疲惫,对无法用整块时间获取知识的现状感到恐慌。

 

碎片化时间的理论和场景理论就在这种国民心态下大行其道,互联网产品拼命想要占据用户的碎片化时间,并运用这些时间引导用户消费。而知识付费音频就是看准了这一消费窗口。

 

内容上,通过付费来替用户筛选高质内容,节省用户的时间;

形式上,音频的伴随性特点适配碎片化生存,随时随地提供内容。

 

这样的逻辑似乎无可争议。今年夏天,罗振宇更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——国民总时间(GrossNational Time,GNT),指出在互联网的下半场,“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产品不再受看好,以碎片化时间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更加有利”。

 

而用户也在这样一种逻辑之下,顺从碎片化的消费情境和习惯,从而在循环中不断加固生存模式。

 

瞄准中产人群焦虑

 

纵观当下的知识付费音频节目,“痛点”“干货”“洞察”“方法论”成为关键词,理财、职场等成为内容主力。而这些内容取向和偏好,实际上是看准中产人群的身份焦虑。其实相比知识而言,当下付费知识音频本质上为用户提供的内容是:

 

1)信息焦虑缓解剂

通过聚合信息,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,弥合人们的信息焦虑。

2)社交货币

为用户提供社交谈资,即获取认同感与联系感之前的知识储备。

3)身份认同

帮助用户塑造起一个身份识别标签,有意识地打造用户圈层归属,帮助建立身份认同感。

 

而这些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并非具有体系的知识,更多是作为“精神慰藉和陪伴”而存在。

 

用户付费意识崛起

 

最后一点,就是知识音频出品方都希望在付费爆发前提前卡位。尽管知识付费远未达到普及程度,但近年来已经能明显感受到几个变化:


1)新兴消费群体对优质内容付费意愿增强,开始认同“花钱买时间”的逻辑;

2)整体付费基础建设完成,便捷的付费闭环已经形成;

3)付费成为新的更高维度和级别的内容消费模式,内容方也在有意识为“人民币玩家”提4)供更加优质的服务,从而形成正向循环。



 

这一点,就如马东此前所说,“音频只是开始,视频即将到来,当付费基础、付费成本逐渐到达爆发的边缘,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努力。”占坑抢位,提前布局,不错过任何一个风口,这是内容方的出发点。



但是,知识音频有沦为“自嗨”的危险吗?

 

可是,在一片火热之后,也有危险的苗头涌上,而这些潜在危机来自用户的反馈。

 

首先,功利性鸡汤学遭遇吐槽。

 

有批评指出,目前音频平台或是付费订阅栏目的内容多为成功学,大多集中在“财富自由革命”“投资创业”“说话之道”“时间管理”这类话题上,某种程度上是迎合中产阶级“急功近利”的产物。成功学鸡汤从朋友圈换个“马甲”变成音频,同样腻味又无用。

 

第二,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接受“流食”。

 

“经过筛选后的内容是我想要的吗?咀嚼后再吐出来的食物还能保持原汁原味吗?”

 

一些“意识觉醒”的用户,一直以来对过滤后的内容表示抵触。有知乎用户就表示:相比较听某某5分钟讲完一本书,我更愿意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和书的作者对话,享受思维碰撞的快感。

 

第三,个人专栏作者难以持续产出优质内容。

 

人格化标签非常重要,可以建立起早期的粉丝聚合效应,但长期以往的内容运营,对于个体“知识网红”来说难度颇大。哪怕是再勤奋的作者,都很难保持一以贯之的优质内容产出,那么背后的团队就愈发重要。但团队进入之后,又会与“人格化”的设定产生矛盾。因此必须把握好平衡度,这一点,需要不断的磨合。

 

第四,专栏订阅制在付费后就将订阅用户置于被动位置。

 

不同于“先验货再消费”的打赏模式,付费订阅的事前消费模式,让用户必须承担“内容质量”的风险。在没有“退改”机制规范的情况下,持续提供优质内容变成了出品方自律下的选择。内容生产者一旦失信,与广大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将瓦解。

 

换句话说,音频付费消费更像是一次赌注,虽然平均每天几毛钱的下注成本不高,但“付费风险”不可谓不存在。



预测:未来的付费知识音频格局

 

前文提到,除了“网红大叔”,还有更多的音频内容制作方正在进入到这个行业中。未来,付费音频节目能否再造短视频和直播的火爆尚未可知,但一个新的内容市场,大抵会形成如下版图:

 

一、PGC领跑,UGC跟进

 

“知识网红”们自带粉丝红利,也拥有稳定的内容团队支持,自然会领跑音频付费内容格局,而各大音频平台对“知识网红”的争夺“战况将酣”。当然,除了头部内容,也会有一批UGC兴趣团队或个人开始操刀音频内容,但付费门槛依然难以建立,需要在垂直领域建立高壁垒,最终的模式也会从UGC向PGC或PUGC转变。

 

二、二八效应凸显

 

20%的头部音频节目会获取市场上80%的流量和收入,另外80%的内容方去瓜分剩下的20%。付费知识音频领域,二八效应同样适配。不断循环后,一个稳固的金字塔模式将会出现。

 

三、内容方与平台方将会不断磨合规则

 

即专栏出品方与音频平台之间将会不断就分成、推荐、流量分发等进行博弈,最终达到一个双方利益平衡的状态。音频内容出品方,一方面会通过音频或知识分享平台进行分发,另一方面也会基于内容和用户形成社群,并以社群为基础展开更多维度的变现。



海外播客模式启发

 

说到音频节目,尽管国内是近期才开始呈现火热的势头,但国外对于音频内容早已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。从广播,到播客(Podcast),尽管付费模式、内容方向等与国内的知识音频不尽相同,但Podcast在美国衰落又复兴的经历或许能给国内音频带来一些启示。

 

皮尤研究中心在《2016新媒体报告》中援引EdisonResearch的数据指出,2016年,有21%的12岁以上美国人表示,他们在过去一个月听过播客节目,而这一数据从2008年起逐年稳步提升。


 

也就是说,年轻用户对于播客内容有着日益强烈的需求,这可能归因于网络音频的普及,以及通勤场景的高频出现。




另一方面,目前美国播客内容的盈利方式包括广告、订阅、基金会,还有免费增值模式。而分析认为,限制播客进一步变现的因素在于不了解用户的细分构成,因此已有内容方推出内容管理系统用以更加精确地收集用户数据。

 

这也提醒国内的知识音频方,应当对用户数据和画像进行有意识地收集,以有利于后续的内容方向规划和更大规模的变现潜力。

 

第三,皮尤报告也点出目前不少美国专业媒体开始杀入播客领域,制作专业的播客节目。例如《纽约时报》在2016年3月宣布成立一个播客小组,专注于新闻和意见内容生产;BuzzFeed也在2015年发布两个播客节目,并与2016年推出The TellShow和No One Knows,其中No One Knows是一档政治音频秀。反观国内,如果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也开始出品优质的音频内容,那么这个市场将会变得更加热闹非凡。




最后,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份由《时代》周刊评选出的2015最值得收听的10个播客节目,从中可以发现更多关于音频内容的赛道和领域。


Fresh Air

NPR出品,TerryGross主持,内容是有关流行文化的亲密对话。

 

Serial

The American Life出品,由记者SarahKoenig叙述。每一季讲述一个故事;其中,第一季度讲述了1990年的一起高中生谋杀案,非常受欢迎。(联想到《太平洋大逃杀》的音频版)



Planet Money

NPR出品,致力于一切与钱相关的事情。初衷是就像在酒吧与朋友会面一样,为听众解释经济。

 

The Joe RoganExperience

由演员和喜剧演员Joe Rogan主持的对话式播客。它在2012年被评为最佳喜剧播客。

 

The Nerdist

由Chris Hardwick主持,是一个关注喜剧和流行文化的播客。

 

Radiolab(政治科学)

 

Stuff You ShouldKnow(职场类)

 

This American Life(美国生活)

 

Freakanomics Radio(探讨“日常生活的迷”)

 

The Dave Ramsey Show(个人理财)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